轉呈


--- 本郵件來自HiNet WebMail ---


呼吸就是梵音聲,脈搏跳動就似暮鼓晨鐘。只要時時用心調整混亂的思緒,大地一切境界無不是美景,一切音聲皆是清淨梵音!人的生命價值不在長短,而在有正確的方向『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來世果,今生做者是。』凡夫總是縱心所欲,雖有短暫的快樂,終究會害了自己。日常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境界而心動,但是要趕緊提起正念,化解貪欲,才不會一時迷失而招來無盡的煩惱折磨。


「信任」,是待人處事不可或缺的因素。凡事要冷靜思考,要懂得包容、體貼他人;莫讓「疑念」佔據自己的心而言行失當,造成遺憾。  


有寬大的心量,做人做事才能圓融,也才能保持心境的安寧自在。希望大家時時多用心,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自我鍛鍊開闊、坦誠及慈悲的胸襟。離開人間無菩薩道,佛法要生活化,菩薩要人間化。


 


人就是從過去所造作的種子而來,也就是過去造作的業因,導向未來的人生,這就是因緣果報之理。過去造因,今生果成,就要歡喜受。至於生死,生死是自然的循環,死時隨著業緣化作的光,不由自主地就跟著光而去,或者就投胎到牛馬之畜牲道中。若能立定志願非菩薩道不去,也就是發心發願要以覺悟的有情救度迷茫的有情,則到生命的最後一天,那道光化現而自己該不該跟著去,心自然很定而明明白白。」     


 


發了願就要去做,多做有益人群的事,能多結好緣,這因緣就是一股力量,生時知道自己人生的方向,死時也能明白何去何從。學佛最重要的就是心念要清淨,不論身處何種境界,都要抱持著善解、寬大的心。  


心無所求,當下就是清淨!


隨時調整自己的心態,將種種污染心靈的煩惱去除,才能使心恆常清淨安寧。有心修行的人就是要去做事,也就是去行菩薩道。


立群處眾之間要能人事無掛礙,就必須做到如我所說的『要將是非當教育,不要將人事當是非』。有是非產生時,首先應反省自己是否真有不是之處。若自認為沒有,卻偏偏被人說有,則該以何方法自處而還能心平氣和?亦即不僅沒有埋怨又能感恩對方?這就是要『將是非當教育』。無故而被人議論、批評,此時可以檢測自己有否做到原諒別人,若心胸開闊而不計較,這才是真正學佛者的精神。就如『常不輕菩薩』,即使受人毀謗、丟石頭,仍然不輕視人,一樣是對其感恩作禮。」


無不是而被人批評,要感恩他成就我們受辱不瞋的道業;有過失而遭人指責,也要感恩他使我們能及時改過。人世間本就是非多,因為是凡夫聚集地,所以才稱做『凡間』,若能凡事感恩,不將是非放在心上,而能當成教育,如此就能以心轉境,人生就得輕安、自在。


心中積存了悶氣,有氣就有怨,有怨就有恨,怨恨的情緒糾結在一起,莽撞的動作就發生了。事事皆以沈著的心來思考,就不會累積瞋怒的情緒,也就不會一時衝動而鑄成大錯,後悔莫及。所以,平時不論遭遇什麼事,都要用心分析,及時化解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的心念。


 


莫須有的煩惱,都是來自於太執著世間一切的有。


與事無爭則事安,與人無爭則人安,與世無爭則世安。與事無爭,能事事平安好過日子;與人人無爭,就能互動互愛互相關懷,多美啊!如果與世間無爭,這世間不也就是一片淨土。


有些人雖富有錢財,但心靈很空虛,每天生活在惶恐中,不得自在,這種人生多痛苦啊!


愛來自良知,良知來自心的淨化。


要我們的社會和諧平安,唯有人人把心安定下來,站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好本分事,相互關懷、扶持。人人把心中的愛發揮出來,就能凝聚善的福業,形成善的循環。將心靜下來,口多說好話、手多做好事、腳多走好路。面對父母教誨時,要柔和善順,不應有違逆反抗的心態。


從事教育工作就好像園丁種樹一樣,必須要有耐心、愛心,且必定要有「盡心盡力付出、完全不求回報」的無私喜捨之心。父母是孩子的「模」,一定要先照顧好自己的言行舉止。


將愛心延伸得更遠一些,把愛的道路鋪得更長一點。淨化人心,必須帶動人人轉私情為大愛,轉私欲為喜捨之心。做人若不守本分,不發揮人生良能,為群眾服務,人格就有所欠缺。


世間充滿苦惱、煩熱,這是自己的心在捆綁自己,就如將自己丟入悶燒鍋中,所以感到無比的苦悶、煩惱。而佛法便像一陣很清涼的解脫風,若你能以佛法來自我搧風,使心門因之打開,就會感到非常清涼、快樂。


走在菩薩道上,既志在做人間菩薩,本就在以啟發人的本性,使其為社會發揮真誠的愛為使命,所以在當今惡劣的社會風氣下,不能灰心失意,更得負起責任,提起信心、毅力、勇氣,向淨化人心的目標大步邁進。


人生一世,萬般常由不得自己,唯有『志業』是出於自己的選擇。當志工是很神聖的事,期待將志業化為生命的一部分,千萬不要輕易疏忽或放棄。懷出世之心做入世之慈濟事,道業日日精進,終能回歸於清淨之本性,圓滿一大事因緣。『一大事』就是菩薩的志業,菩薩是以救度眾生為本分事。菩薩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,普愛天下眾生,因為心中充滿愛,無得失煩惱,自然智慧開啟,徹悟人生無量的義理。『無量義』出於一法,也就是佛心,佛心就是大慈悲心;就如一粒種子長成結實纍纍的果樹,這無數的果,是起於一個因。若能出於大愛,徹悟人生無量義,此時智慧光明朗照紅塵,是非、善惡明明白白,心境無比輕安、自在。


 


「生命」的課程,不只在學院中才能教導,如在醫院中就能活生生看到很多的生命現象。同樣都是一條生命,但生命卻有很多種。如老來患老人癡呆,為何人腦病變後,生命成如此狀況呢?又如有的病人,一聽到自己是得癌症,就害怕得非常情緒化;但也有人是人生目標找到了,一切都能不執著,生死自在,非常豁達。凡此種種都是「生命」;生命的價值到底何在?活生生的現實人生,提供的是完整「全套」的課程,若能深入閱讀,可得人生重要的啟示。


我們能藉扶困因緣廣撒愛的種子,將來他們就會帶動善與愛的循環,這具有不可忽視的深遠影響力量,故當用心周全地計畫,以「我們自己要住」的心態,建設好房屋。


凡夫心總是浮動不靜,片刻不得安寧,易於在人事中糾纏、混淆,而迷失人生的方向,行為遂有偏差;修行則要修到遇境而不起心動念,如付出無所求就能得心靈平靜,但這還不足夠,必須付出無求同時要感恩,這才是真正的超越。


修行就是要訓練一分平等心,要普遍去愛每一個人,如此才能身心輕安自在。


人事難免有「對」與「不對」,做人就是要在這對與不對之間,打開心胸去包容。如我們明知他不對,今生我們所能把握去做的,就是包容;能夠自我磨練到面對人的不是,先帶著勉強做到不動怒,進而忍耐成自然之時,這分培養出來的好習氣,就會隨著我們帶到來生,而常感輕安自在。


人人心中都有一朵蓮花,時時刻刻綻放著;在污濁的世界中,就因有這朵朵盛綻的蓮花,而美化了蓮花池,雖然池裡都是污泥,只要有蓮花,自然就美化了。


「生命」的課程,不只在學院中才能教導,如在醫院中就能活生生看到很多的生命現象。同樣都是一條生命,但生命卻有很多種。如老來患老人癡呆,為何人腦病變後,生命成如此狀況呢?又如有的病人,一聽到自己是得癌症,就害怕得非常情緒化;但也有人是人生目標找到了,一切都能不執著,生死自在,非常豁達。凡此種種都是「生命」;生命的價值到底何在?活生生的現實人生,提供的是完整「全套」的課程,若能深入閱讀,可得人生重要的啟示。


 


要自愛,就要先去愛別人;希望自己好,就要用心去付出。而宗教的使命就是淨化人心,如佛來人間為的就是要引導迷失的人,走向覺悟的道路,希望啟發人人的愛心,明白生命的價值觀。


二十世紀已經步入歷史。在新舊世紀交替之際,人心污染造成世間充滿濁氣,真理之法淪沒,災難偏多。我們能平安地跨入千年新世紀,實在值得慶幸,也可說是一大事因緣,希望大家好好珍惜新世紀這分因緣。


不管過去有任何人我是非,現在都要做個大結束,做到「三零」和「三能」。「三零」:將貪瞋癡三者完全歸零,以清淨本性重新開始。


「三能」:能信─能啟發真誠的信仰、能願─能立真切的弘願、能行─能行世間難行之事。過去凡夫的貪瞋癡一筆勾消,未來聖人的信願行從現在開始,以穩健的腳步開拓人生目標。


 


平時下功夫去除心中的惡念,努力培養善念,把自己的心照顧好。人生是長是短並不重要,最重要的是方向對不對,人生的方向如果正確,就不會迷茫煩惱地度過一生。


 


善業凝聚就不會有天災、人禍,沒有天災人禍,家家才能幸福。人心淨化,才能過平安的日子。沒有苦難的人,哪有機會種福田呢?所以我們不但要感恩,更要努力發揮愛的良能。


只要有疼惜自然資源的心,人間就會減少很多天災,也能免除很多人禍。有愛才能平安,想要天下無災難,必須人人的愛心會合在一起。唯有愛,才能解不善的念頭,開啟互敬互愛的善念。只要日常生活中,具備「慈悲喜捨」的精神,就是人間活佛。天下沒有做不到的事,只怕我們不去做,只要我們有心、有愛,就懂得如何付出。能做一個幫助別人的人,是很有福的!


要如何才能人人心安呢?必須要有充滿愛的大環境,人人相互關心。自小培養愛心,長大就不易有偏差行為,而製造社會問題。只要肯做,不怕做不到,要多用心啊!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nnah Zheng手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